人在瓷器国,政治不正确,拒绝被喷。一切推断均基于国内环境,如有偏见还请包涵。
写在吹水之前
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,在坛上烧尽燔祭和脂油,众民一见,就都欢呼,俯伏在地。
利未记 9:24
这年头,计算机已经热门到了就算是楼下大爷,听见哪家孩子是学电脑的,也会冒出花痴的眼神竖起大拇指说好。造成的后果非常惨烈:黑压压的学徒们,带着刚学会怎么启动的笔记本电脑、琢磨着怎么吹嘘高考分数,涌进了各大院校的计算机系,去听大部分刚上完培训班,同样迷茫的成年人们念幻灯片。
个人经验有限,本文仅面向已经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,但不了解自己能做什么的探索者们。受篇幅限制,我不想重复已有的的「怎么做」,而会更多谈谈「为什么」,帮助读者建立框架后,自行补充细节。因此,本文所涉内容跨度较大,学徒们也许需要实践中逐渐体会,得到自己的想法。
被忽视的
主叫他们瞎了眼,硬了心,免得他们眼睛看见,心里明白,回转过来,我就医治他们。
约翰福音 12:40
新世界的大门前人挤人,都希望能踩在坚实的土地上。作业、竞赛、外包,学徒们放弃了思考,请求别人为自己安排道路,忽视了自己所需要的。
可维护性
解剖当前的大部分产品,它们并没有用到非常超越的技术,这让很多学徒们觉得「就这?我也能做一个!」。一开始,我们一天几千行代码,东西有了大模样,自我感觉良好。当产品发展到一个体量的时候,我们会突然发现,为这个大模样添加细节已经非常痛苦了。因此,新学徒们吹嘘自己的程序时,被折磨过的学徒们会哭出声。
程序员至少要考虑三个人:将来、现在和过去的自己。不经意间的高耦合,会让未来的自己整个重做来实现简单的功能;过去的自己随便起的名字,会让现在的自己挠掉头发而造就未来秃头的自己。
程序员还需要考虑客户。在为客户做程序时,我们永远是「乙方」。网路上充斥着对「甲方」们瞬息万变的需求的吐槽,这给了很多程序员底气去拒绝需求变更。
这很可笑。
难以跟上需求改变的产品是糟糕的。不管是因为商业需求,还是因为看到原型后的再设计,客户大部分时间都有合理的原因。改需求会毁了下午茶,不改需求会毁了产品存在的意义,浪费所有花费的时间。
设计原则让功能修改得以变快速;系统架构让设计原则得以被实现;设计模式让系统架构得以被建立;代码规范让程序错误得以被发现。这些是程序员们的必修课,而重复书写糟糕代码来成为学徒中的「大佬」,是浪费时间。
优先级
过早的优化是万恶之源。
高德纳
我们仅对可维护性进行早期设计,而不对其它方面进行过早设计。
在无知的激流中,人们喜欢抓住已知的部分大谈特谈。项目开发早期,产品的一切都是未知的,于是学徒们就开始讨论熟悉的东西,像数据库、性能优化、配色方案或界面动画。学徒们会说:「嘿伙计,优秀的产品是细节造就的!」。
但「细节」是指「最后打磨的部分」。
需求变更时,越充满细节的系统越要求学徒们小心谨慎,这表明细节需要代价,所以不需要的细节需要被尽力推迟实现。
面对截止日期时,通过推后决定细节,「抛弃细节」得以成为备用方案。对将来的预估是不准确的,而不准确的事情需要备用方案来防止过于自信毁掉一切。
团队合作[1]
在优秀的骨架上,我们还需要人力来精雕细琢。
计算机行业已经庞大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。独行开发者的作品,尤其是在生产力领域,想要惊艳世人异常困难,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与别人合作。
曾经参与的一个团队里,每个人都是游离的。代码上,每个人挥洒被填鸭教育压抑的艺术,为一切命名融入上百个梗,在一切钉子上敲打锤子;周会上,每个人分享昨夜挤出的进度,以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摸鱼;版本管理上,大家几个月一次把下载目录中的代码拷贝到一起,然后为之建立新的版本仓库。
这是何等的噩梦!这样一个工作效率比个人开发还低的团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?很可惜,这是目前「工作室」、「社团」或「团队」的常态。
只有在工作能被并行完成时,团队才有存在的意义。团队需要学习开发方法、项目管理,才能脱离小孩子过家家。
唯一真正的智慧,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
人不要夸口说骄傲的话,也不要出狂妄的言语。因耶和华是大有智识的神,人的行为被他衡量。
撒母耳记上 2:3
失去了目标,学徒们寄希望于铺天盖地的「某某学习路线」之类的文章,但它们无法造就好的程序员。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可能让学徒成功,也可能让学徒迷茫。
各种「框架」、各种「语言」
计算机科学中的每个问题都可以用一间接层解决。
戴维·約翰·惠勒
那是最有用的技术,那是最没用的技术。
学徒们以了解的「框架」数量为荣,迷失了自己学习的目的。
在「框架」下,我们遵守制定好的规则工作,以底层的控制权换得高效的开发。由此可见,「语言」即是狭义的「框架」。
在数十年构建的高抽象层级上工作,当代的程序员的效率远超过去。学习这些抽象层级是必须的,但学习每一个「框架」不是。大部分「框架」只是对同样抽象层级的不同实现,将时间耗费在数量上没有意义。
同时我们会发现,翻阅源码来理解「框架」[2]的行为不仅拿不回对底层的控制权,还放弃了在高抽象层级与人交流的效率,是不合理的。通过文档去理解抽象模型,享受我们交易得到的果实才是更好的做法。
算法
少数天才从竞赛中脱颖而出,吸引无数学徒盲目投入其中,最终一无所获,成为整体荣誉的炮灰。
算法竞赛吞噬了我大约 700 天的时间。不断刷题、研究、压缩时间,最终我得到了一份还过的去的荣誉,以及大量的算法知识。
但算法领域在不断进化。
在原型阶段,比起效率问题,我们更关心怎么让产品工作起来,这意味着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暴力搜索。在优化阶段,那些为三小时的竞赛时间准备的算法无法满足需求,驱使我们去研究更复杂、庞大的算法。
算法重要吗?是的。但除非想成为算法的创造者,学徒过早学习大量算法并没有实质意义。为了更好利用时间,也许我们应当在需要的时候再学习最优方案。
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
跳转语句是有害的。
艾兹赫尔·韦伯·戴克斯特拉
「面向对象编程」、「结构化编程」与「函数式编程」的思想,都源于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把一个上世纪的程序员抓到现代,她(那个时代程序员大多是女性)在震惊中恢复过来后,大概花半天时间熟悉语法就可以开始工作。
蕴含在不断迭代的技术背后的思想很少改变。在花了 20 年时间穿越 20 年后,我们的知识大部分已经过时。为了在那个时代混饭吃,学习最新技术是必须的,而掌握贯穿时代的思想会帮我们做到这一点。
「最佳实践」
他们说,来吧,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,塔顶通天,为要传扬我们的名,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。
创世记 11:4
在一大坨概念之后,我们需要更为具体的能提升产品质量的方法,程序员们将这些经验之谈称为「最佳实践」。
测试程序
第一次体会到在庞大的系统中快速发现什么被搞崩了的重要性,是在很早之前在为一个项目贡献代码的时候。虽然接触到了测试程序,但一直没能应用到开发中去,很惭愧。到近期开始管理多人项目,学习测试驱动开发,才得以发现测试背后的优雅。
程序员们是人,人是不完美的。新的代码,更新的代码,一层层叠加不断腐化程序,直到一切臭不可闻。「重构」是拯救一切的唯一办法,而测试是「重构」坚实的盟友。在我们剖析解构每一段代码时,测试保证了一切没有脱轨,于是我们知道自己确实在「重构」而非「重创」程序。
学徒们常认为,只有大项目需要测试来保证功能,而小项目编写测试只会拖慢效率。这样想的人大概没有写过测试,因为这是错误的:开发效率取决于程序员的思维,而编写测试让程序员从思考「怎么让程序运行起来」变为思考「怎么拆分程序的逻辑」,这有助于理清思维,从而提高效率。
版本管理
天,我们已经到了要推广版本管理的时代。
蛮荒时期的程序员们,会在开发前拷贝代码,并编上版本号以便在文件中添加版本记录注释。劣势显而易见:首先,整合工作时,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手动对比差异上;其次,创建新版本的成本变得异常高,这限制了我们大量创建版本。
为什么要大量创建版本?
现代版本管理工具将版本的尺度缩小到了「提交」。我们大量创建「提交」,并追求每次「提交」只涉及一个特性,这要求程序的特性被拆分到互不耦合的模块。
听起来很熟悉?没错,通过大量创建版本/「提交」,版本管理也能帮助程序员理清思维。除此之外,更小的版本变动也提升了合并的效率。
「依赖反转」
「依赖反转」是如此广为人知,以至于不少项目就算不理解其思想,也要强行套用。常会看到某个接口
下面只有一个叫某个接口的实现
的实现类这种用法,让人怀疑这些规则存在的意义。甚至于在某中文装逼社区上,排名前列的答案大都认为接口无用,或说不清楚为什么接口是好的。
愚昧。
「依赖反转」提倡从依赖具体类变为依赖接口,这是「控制反转」的基石。「控制反转」通过「依赖注入」[3]或「依赖找查」,让对象得以对其依赖一无所知。由此,我们将依赖由链式或环状拆分到了树状,大幅度降低了各节点间的耦合。
低耦合带来最明显的优势,是修改某个节点时,只有其本身与其依赖的接口需要被关注,这为程序带来了可维护性。其次,实现节点的任务得以被并行完成,并能以很低的成本被整合,这为团队合作打下了基础。
从另一个方面,「控制反转」让我们得以在测试时传递假实现给对象。使用真实现,我们需要在一整条依赖链上运行测试,这强迫我们在测试时进行访问数据库之类的昂贵操作。这样的测试不仅是低效的,还潜藏了破坏生产环境的风险,我们不会希望全部测试都如此[4]。假实现用简单的方式模拟了真实现的行为,将测试控制在被测对象范围内[5]。
终章
到第七日,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,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,安息了。
创世记 2:2
很不幸又很幸运,大概在十个秋天之前,我接触到了写代码的世界。我作为小孩子懵懵懂懂地走了不少弯路,浪费了很多时间。感谢上帝我真的够有时间来浪费。
在过去的时间,我遇到了不同阶段的程序学徒,从对计算机毫无概念,到已经参与工业开发。初级学徒遇到的问题总遵守着同样的模式,这让我觉得也许程序学徒们更需要框架上的指导,而不是各式的培训班。
希望本文能让读者有所收获。
最终章
传达不了的恋情,已经不需要了。因为已经不再有人,值得去爱了。
白色相簿 2
胡言乱语中。
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,对一切很迷茫。
我尽力让本文去专业化。所以我减少术语、删除技术细节甚至不使用英文名词。专业文章已经有很多了,我没有信心写得更好,因此专注于整体的思想框架,而放弃了雕琢细节。
我尽力让本文风格化。所以我添加引用、混用各式各样的东西。我认为独特的东西能影响读者,而这是传达思想所必须的。
在程序员领域,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异常重要。学徒们很难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,对此我深有体会。我想这类似「师傅」与「学徒」的关系,因此我称呼程序初学者们为学徒。
虽然在程序领域混迹多年,但我还处于碌碌无为的状态,因此读者们根据自身的经历,对本文的观点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,欢迎交流。